CATTI成绩查询入口 CATTI考试公告栏 CATTI考试报名入口
公众号:高斋CATTI 公众号:高斋外刊双语精读
参加韩素音翻译比赛的意义
文章来源:高斋翻译学堂 发布时间:2019-06-26 10:39 作者:高斋翻译学堂 点击:

昨天,刷微博,偶尔刷到了一篇文章,文采很好,写的很赞,这儿我结合这篇微博分享一些我参加了两次韩素音翻译比赛的感悟。

首先,跟大家普及下韩素音翻译比赛的来龙去脉: 《中国翻译》杂志从1986年开始举办青年“有奖翻译”活动,最早叫“彩虹翻译比赛”。1989年韩素音女士访华,提供了一笔赞助基金,才改为“韩素音青年翻译奖”。至2016年,“韩素音青年翻译奖”竞赛已经举办了二十八届,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、影响最广的翻译大赛。每年获奖人员来自社会各界,比赛并非是从所有译文中选出最好的就评为第一名,很多时候会出现第一名空缺的现象,因为评委组是按照严格的标准来筛选译文,没有最优秀的,第一名的位置就会空缺,由此可见韩素音翻译大赛的权威性和严谨性(取自沪江网)。举行次数:每年举办一次,大概在每年3月多份。

去年和今年一样,我也只参加了汉译英部分,因为平时很忙,再加上懒散,就没心思两篇都翻译了,去年当然也是认真翻译和反复自己修改了好几遍,当然很高兴,得了汉译英第十名。今年由于太懒散,最后一天几个小时翻译就提交了,现在想想都想揍自己,哈哈!翻译看似简单,每一步都涉及翻译思维,不能轻视:

题目部分翻译思维:

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“根性文化” 我的译文是To Preserve “Ancient Villages”, to Protect “Cultural Roots”。首先,1.汉语虽然是个句子,但是在英语题目里面,我们一般遵循简洁的原则,能不使用句子就不使用,所以当时出于这个考虑,把两个都翻译成了目的短语,把汉语里面的“就是”选择了省译,而且单独的这种to do显得更有力度。2. 有的人可能把它翻译成了doing形式,但是to do和doing形式我在CATTI冲刺班的时候就跟学生有讲过,一个表示状态静态,而to do表示一种将来,而且体现出了一种责任,而且更有力度(vigorously)。3.  “Ancient Villages” 和“Cultural Roots”都是两个名词,体现了一种语言的对称和平行结构。4. 当时Preserve和Protect必须用两个不同的词,这样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多样化。5. 总之,在翻译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翻译思维,比如政府报告里面“让旅游成为世界和平发展之舟“翻译为“Tourism, a Ship of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”

反向思维:

今年的汉译英里面有“绵延不绝的“中西医”之争”,这句话我翻译为“The unceasing tug of war between TCM and WM”,为什么会用The tug of war ?这个词原意是拔河、斗争的意思,今年参加了CATTI一级笔译的人应该还记得The tug of war between ...and..wasn't over. 所以这儿我们同样可以用这个词,所以学翻译要有反向思维,看英译汉的时候想想如果这篇是汉译英该如何翻译。

最后再截取下昨天看的那篇微博的部分给大家分享:取自@莉莉__Lili

这短短一千多字的翻译,却让我才真真切切体地会到了翻译的真谛。之前看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时写道:“一字一句未惬,往往苦思累日。”现在才明白,翻译非得如此不可。翻译确实得把原文嚼碎了,消化了,方能产出译文来。如果没有真的进入原文,那么肯定会出现很多差错。

之前看到一本书叫《匠人精神》,我觉得翻译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。严复曾为“一名之立,旬月踌躇”,这就是匠人精神。我去年做了几万字的翻译,最快的时候,一天翻译了两三千字,那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翻译,翻译完之后直接就把作业交了,再也没有回头读上一遍,现在想来那些翻译于我而言没有什么意义,翻译提高也无从谈起。

这次或许是因为参赛的缘故,虽然知道不太可能得奖,但总要为此尽最大的努力,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对原文一再斟酌,对译文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修改,甚至把十年来“韩素音翻译大赛”历届的参考译文和评析都看了一遍,从中也确实获益颇多。

比如文中有“partner”一词,看似简单,可是似乎译成“伙伴”、“同伴”、“朋友”等都不是很合适,对此我纠结了很久,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词。一开始觉得这个词很简单,所以一直都没有去查词典,最后实在想不出,决定找我们“万能”的《陆谷孙英汉大词典》,果然其中一条就是指“伴侣”的意思,放在文中一下子就通了。所以翻译真的懒不了,看似是翻译的功夫,其实是勤奋的功夫。

还有一个词“groceries”,我其实是在看《生活大爆炸》的时候得到的灵感。当时看到字幕把这个词翻译成“食物”,我一下字想起了自己在文中把这个词翻译成了“杂物”,为了确定,我又查了一下词典,发现在复数情况下,这个词确实只能译成“食物”。

这段时间,我虽不是天天在做这个翻译,但心中确是时时想着它的。有很多翻译问题一直不停地闪现在我的脑海中,我可能随时从不同的地方获得灵感,然后一旦有了想法,赶快去修改译文,那种灵光一现的感觉总是让自己激动半天。

还有一个词“nobility”,这个词几乎大家都认识,可是要翻译的时候却很困难。我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,也明白这个词想要表达什么,但是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个贴切的汉语来翻译这个词。这种情况在翻译中经常遇到,每次都令人抓狂,这就像是一个哑巴,有满肚子的话想说,却始终说不出来一个词。本来我是打算放弃了,这个词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,可是就在我准备提交译文,做最后检查的时候,我忽然想到了一种合适的译法,我把它译成了“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”。当时我差点激动地热泪盈眶,这个词让我纠结了一个月,最后我总算找到了一种自己比较满意的译文。这种满足感真的无法言表。

但是,这只是我觉得好,至于别人怎么认为,或者评委怎么评判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了。所以翻译是一个极其没有满足感的工作。你永远不可能译出完美的译文,只要是翻译就必定有瑕疵。我们都明白翻译就是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。所以那种发明家发明出一件东西,科学家解决一个问题的满足感,在翻译中是很难找到的。

不光如此,我觉得做好一个译者最起码要“耐得住清贫,守得住寂寞”。我不是说笔译一定不挣钱,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成为朱生豪、杨必或者吴钧燮那样的翻译大家,或者只是成为一个好的合格的译者的话,我们可能还需要下很多苦功夫,需要耐得住更多的寂寞。我们MTI的学生很多在毕业后都不想从事翻译了,这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翻译,只是因为我们觉得翻译很苦,报酬很低,生活很枯燥,没什么成就感,所以我们选择转行,当老师或者做些别的。

这就让我想起有一次胡显耀老师在课上问“我们这个时代是翻译的繁荣时期吗?”要说不是,可每天有大量的译作出现在市场上,当今翻译作品的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翻译时期;可要说是,我们却看到各种低劣的译作层出不穷,我们没有出现朱生豪、吴钧燮这样的翻译大家,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经典译作(可能时间还没有检验出来),所以现在恐怕真的算不上翻译事业的繁荣时期。大多数人可能是在用翻译挣钱,我们似乎真的缺少对翻译“斤斤计较”的人,而好的翻译所需要的可能就是在一字一词之间的“计较”。

翻译很难。这是我在接触到了翻译,体验过了翻译,做过一些翻译之后最真切的认识。而且,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能力真的很有限,英文功底不过关,中文也有很大的缺陷。自己对待翻译,以及做学问的态度也存在很大问题,这些也是我在这段时间感触颇深的一件事。“严谨”二字,李力老师用了一个学期就教了我们这两个字,可是要实践起来谈何容易。

到今天为之,“韩素音翻译大赛”在我算是告一段落了,这段时间我为它劳心劳力,享受过翻译带来的快乐,也尝到了翻译的苦涩,但总归收获不少,现在为它写上一个总结,对这件事来说也算是一个交待。

2016年5月31日

于中国

高斋翻译1.jpg

01电话 | 19909236459

微信:zhulili9966
QQ:1936295050